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云南日报》2025年06月23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6/23
低空经济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低空空域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为核心,包括通用航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系列相关配套产业的复杂多元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产业突破了平面经济的空间约束,为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技术渗透与产业融合提供了实践场域。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在技术逻辑层面,低空经济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新能源动力等技术集群为驱动,推动生产工具从“机械装置”向“智能系统”演进;在制度逻辑层面,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与低空开放政策创新,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价值逻辑层面,低空经济重构时空关系与产业链条,实现价值创造模式的范式转换。因此,深入探究低空经济产业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对于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低空经济创新的技术转化闭环。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低空经济,需构建从原始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动态匹配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一是强化底层技术攻关。聚焦“卡脖子”领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创新中心,采取“揭榜挂帅”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建立低空技术标准体系,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健全技术预见机制,通过数据分析与专家研判,前瞻布局量子导航等前沿方向,为技术迭代做好战略储备。二是完善场景验证体系。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在特定空域内开展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试点,降低技术验证成本。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验证平台,模拟不同气候条件、空域密度下的技术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建立技术成熟度动态评估体系,将场景验证数据实时反馈至研发端,形成“研发—验证—优化”的实践闭环。三是优化成果转化生态。健全“技术经理人+专利池+标准体系”的三位一体转化机制,由专业化团队专门负责技术评估、专利申报与标准制定等工作。强化低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重塑低空经济驱动的产业融合范式。低空经济的产业价值集中体现在其跨领域、跨行业的渗透能力。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延伸价值链条。航空制造企业应构建“产品+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利用低空设备运营数据反哺研发环节,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跃迁。推动低空装备制造与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合,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制造成本。完善低空装备售后服务网络,提升客户黏性。二是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拓展应用边界。建立低空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地理、交通等多源数据,为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推动低空技术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开发无人机保险、低空教育培训、远程医疗支援等新产品。三是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生产效率。推广无人机变量施肥、病虫害智能监测等技术,运用多光谱成像与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事决策,降低资源消耗。构建农业监测网络,实时感知与动态调控农田环境与作物长势。推动低空农业服务产业化,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为小农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解决方案。
完善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低空经济的制度创新需突破传统空域管理体制的束缚,构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治理框架。一是改革空域管理。推动空域管理从“计划分配”向“市场化配置”转型,建立分级分类空域使用制度,明确不同空域的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并将空域使用权纳入市场化交易范畴。完善空域动态调配机制,实时监测、智能分配空域资源。二是创新安全监管。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构建风险防控导向的分类监管体系,对不同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升级监管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低空设备的实时追踪与风险预警,降低监管成本。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非主观故意的技术性违规行为给予适度宽容,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政策环境。三是输出标准规则。积极主导制定低空经济国际标准,在无人机适航认证、数据隐私保护、跨境飞行管理等领域形成“中国方案”。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民航组织等平台,努力对接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提升中国规则的全球适用性。
培育低空经济领域的新型人才梯队。人才是第一资源。低空经济的发展需以人才为根本支撑,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奠定智力基础。一是开展学科交叉培养,构建复合知识体系。在高校设立低空经济交叉学科,整合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课程资源,培养“航空+数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由企业参与院校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训,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与实践技能。设计跨校联合培养模式,以学分互认、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完善技能认证体系,规范职业发展路径。开发无人机驾驶员、空域规划师、低空数据分析师等职业标准,明确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科学开展考核评价。推动技能认证的国际互认,为低空经济人才的跨境流动提供便利。三是建立全球人才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设置国际合作项目,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人才离岸基地”,允许海外人才在不改变国籍的前提下参与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