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陕西日报》2025年08月18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8/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强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现实约束,新质生产力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性重塑,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核心引擎,深刻改变着产业运行逻辑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要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与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的丰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底色,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我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生产力无法突破技术制约继续提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迭代提升,强调通过创新推动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大来促进经济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为引领,突出技术、信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调生产力的质态跃升。这种质态跃升不是对既有发展模式的简单修正,而是生产力量变积累基础上的质态变迁,是生产力的质态性演化、跃迁式发展和革命性进步。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符合新发展理念,具有显著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特征。首先是要素结构的系统性升级,数据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劳动者素质向高技能创新型转变,劳动工具全面智能化迭代,劳动对象则向数字资产等非物质形态深度拓展。其次是驱动机制的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主导力量。通过关键技术突破重构产业生态链和价值创造逻辑,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最后是产业体系的质态跃升,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三个层面推动产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源于颠覆性科技创新,落脚点是产业创新,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作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以创新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注重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突出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协调联动和可持续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为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是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必须不断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提高经济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必须坚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力的发展是连续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努力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协同驱动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基本路径。科技创新在催生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主导作用,要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着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众创共创、协同发展,优化供需对接,提高产业创新效能,培育壮大一批优质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上。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运用先进技术赋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此外,还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减少各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集聚。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要素市场。要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市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有利于集聚全球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庞大市场需求、丰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的优势,鼓励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抢占尖端技术制高点,在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合作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