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临沂日报》2024年06月25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4/6/26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准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10年我国正式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要系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统计工作,有效收集各地区产业、各细分领域等发展情况,从规划设计入手,做好谋篇布局,加强前瞻性规划引领。应遵循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根本原则,充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组方式、支持政策,统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新兴产业布局精准调整。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行动,并购重组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拥有核心技术、处于关键环节的优质企业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院所,加快在缺少布局或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整合重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加速布局竞逐战略性新赛道。

二、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所属企业承担研发任务,深化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合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协同创新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畅通创新链条,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把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更好融会贯通起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以科技创新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激发澎湃新动能。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

集群化发展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能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以“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补足短板、优化生态,区域协同、主体联动”为思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根据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市场需求等维度特点,引导与前沿技术相关的重大生产力和重大科学装置集中布局,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相关机构和组织实现空间集聚。二是补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环节、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引导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三是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和主体联动。强化区域间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同一环节企业在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合作,着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平台和主体与产业以及内部企业互动。

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金杠杆

政府要加强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方面引导和扶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支持原始创新。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尤其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以现有科技金融试点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创新性债券品种,适度放宽集合债发行主体资格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迭代,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必须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招生计划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支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及相关机构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强化重点领域复合交叉,加大对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科学前沿与企业实践进行整合再创新力度,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培育更多产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引领型企业,支持顶尖人才牵头设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引进一位顶尖人才、带动一项产业发展”。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