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24期],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3/12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而且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目前,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存在不足、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薄弱及产业融合集群水平不高、国际市场准入的技术壁垒和政治干扰因素在不断增加等诸多挑战。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视角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在夯实产业创新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集群水平、高效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多下功夫,以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领域和载体,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但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协同创新,融合集聚,不断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四链”加速融合发展,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的引领带动性且增长潜力非常大的产业,是科技不断创新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全局性、导向性、带动性、高技术性、高成长性及动态性等特点。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和未来产业培育能够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1],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新范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既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跃迁和成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首要锚点就在于高质量[2],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断取得更大的突破,从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得到加速优化和调整,促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很多,如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形成数字经济、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3],通过数字经济发展赋能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只有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引进与模仿实现不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在一些领域,我国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支撑能力有限、新型基础设施供给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等。2023年,我国全年研发(R&D)经费投入332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57%,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加上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贡献度仅占1%,对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投入明显不足[5],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明显滞后。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但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技术研发和应用没有实现完美匹配,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体制尚不完善。
(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存在不足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不仅是促进经济平稳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和环节的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脆弱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加速重构,逆全球化趋势仍在蔓延,“断链”“脱钩”威胁也在不断增大,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加速调整重构,我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越发突出。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这与世界其他科技强国普遍低于30%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芯片、高端数控机床、高性能计算软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封装技术等领域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6]。加上全球95%的国际标准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特别是云计算、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分别被美国、英国和德国掌控,由此会产生“标准合围”和“标准锁定”现象,会严重削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比较脆弱的情况。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性。
(三)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不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与科技链“双链”融合,但目前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存在脱节现象,产业发展“被脱钩”的挑战依然存在[7],产业升级缓慢。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步伐在加快,但也存在着战略对接不足、融合方式单一、协同性不强、产学研用脱节、金融支持不足、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不够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绿色化技术融合发展的制度建设仍不完备,二者的融合度亟待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产学研等诸多方面共同参与,协同创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优化完善合作机制等多种措施,推动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规律,构建有利于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促进产业与科技融合精准定位、深化分工协作,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融合,促进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产业集群式发展基础薄弱、产业融合集群水平不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了许多标志性的产业集群,已进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从名单中也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特点,北京(4个)、上海(4个)、武汉(4个)、深圳(3个)等一线城市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中西部地区城市产业集群较少。但由于一线城市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受限,工业用地规模有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及战略性新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集中在中低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性不强,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链主企业,产业链“缺链、断链、短链及弱链”四大现象突出;引领型标志性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不足,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融合集群式发展态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水平不高。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准入的技术壁垒和政治干扰因素增加
由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多数是根据国内需求开展研发和生产的,对于国际标准参考不足,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较少,导致企业产品或服务难以符合国际标准认证,频繁遭遇国际技术壁垒。这些壁垒包括技术标准、产品认证、法规标准、测试检测和认证程序等,它们可能限制进口产品的市场准入。加上近年来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实行“精准脱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筑起“小院高墙”,特别是在半导体、新材料、航空设备、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对我国实施严密封锁打压,通过技术封锁、人才限制、金融投资的双向封堵等方式,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遏制,通过加大核心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破坏国际竞争秩序,维护自身相对垄断地位[8],这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份额构成挑战。同时,由于国际局势、经济环境、贸易秩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也将进入以“高通胀、高债务、高风险”为特征的大调整期[9],地缘政治风险在不断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受到多种政治干扰因素的影响。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产业创新基础,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加大投入,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收益、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投入具有长期性,只有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才能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持续发展下去。要目标明确,聚集优质资源,持续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攻关研发,瞄准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高端芯片等重点领域、重点关键核心技术长期持续投入,久久为功,以图突破,不断提升其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0]。二是要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基础引导作用,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为重点领域提供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检验检测及技术开发、试验、推广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三是要不断加大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点主要包括转化资金短缺、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转化风险较大以及缺乏专业的转化人才和技术转移平台等,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等途径,切实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要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补足产业链“短板”,着力疏通卡点堵点,锻造产业链“长板”,通过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11],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为此,一是要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深耕细作,定向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十四五”期间,要特别针对高端功能材料、集成电路、基础元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基础研究领域及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及操作系统等高端技术,组织力量集体攻关,推动协同创新,尽快补足“短板”,实现弯道超车。二是要彰显产业优势,进一步锻造“长板”。“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在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协同创新,持续加大投入,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促进形成由中国主导制订的国际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第三代互联网、6G网络设备、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及先进高效航空装备等创新标志性产品的研发,不断锻造更多“长板”。三是要加大对本土创新型、引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有足够吸引力的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促进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机制[12],开展联合攻关,逐渐突破光刻机、高端芯片制造等“卡脖子”环节技术,构建起以本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企业为核心,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协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体系,尽快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只有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方面战略布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关键措施。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加快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板,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聚优质要素资源,逐步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二是加快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大胆打破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专业壁垒,尝试构建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革新传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培养高素质、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在生产一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因此,要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一是强化产业规划顶层设计,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十四五”期间,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发展方向,彰显产业发展地方特色和发展目标,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格局。既要聚焦5G、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要前瞻布局诸如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太赫兹、氢能与储能、类脑芯片及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引导各省各地方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状况,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二是充分发挥链主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不同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承担产业链链长职责,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赋能链上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要发挥链主企业的主引擎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吸引、整合更多的配套企业融入产业链,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引领产业链升级,整体提升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集群竞争力。
(五)高效推进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国际化新局面
一是要鼓励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主动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一席地位,获取更多国际标准制定主动权、话语权;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推广我国优势产业标准,确保其国际领先地位;要及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设计出现的各种机会窗口,取得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使更多的产业技术国家标准能够有机会转为国际标准;要掌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动态及趋势,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二是要切实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要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积极申报PCT国际专利;鼓励有一定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取长补短,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三是要不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化环境。要密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交往,不断拓展交流与合作的宽度和广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借助RCEP区域一体化机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陆上、海上和空中交通网络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要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升级,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服务和知识产权转移,不断提高贸易质量。
参考文献:
[1]焦方义,张东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0-116.
[2]胡洪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经济学家,2023(12):16-25.
[3]张森,温军.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一个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管理,2024(3):1-12.
[4]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3):4-11.
[5]潘教峰,王晓明,薛俊波,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新方向、新问题、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407-413.
[6]汪文祥.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J].全球化,2019(2):84-93.
[7]顾丽敏.创新链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J].现代经济探讨,2024(3):80-86.
[8]赵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机理及培育路径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26-31.
[9]林永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J].国家治理,2023(1):40-44.
[10]王海南.“四链”深度融合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1):7-12.
[11]黄先海,党博远,宋安安,等.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化驱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23(1):77-86.
[12]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作者简介:刘洪昌(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从事区域经济与管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研究。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