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研究
[《产业创新研究》2025年第4期],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6/5
摘要: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其中,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发展硬科技相关产业不仅能够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构建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硬科技产业特点,尤其是与传统产业的不同,得出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并据此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新质生产力
一、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1]。它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多次写入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文件,是一个具有明确经济学意义的词汇。具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其作用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概括起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战略功能。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家实现战略安全、产业控制的重要支撑。二是经济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庞大的产业链体系,能够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创新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加快新业态和新格局的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本质原因是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造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快速壮大,最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贡献力量。由此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硬核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二)硬科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相比之下,硬科技的概念没有那么正式,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最早出现在科技投资行业。尤其是在我国多个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时,产业界和投资界才发现这些技术和产业环节具有极高的技术和知识壁垒,不是简单依靠资金、资源和人力堆积就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属于难啃的“硬骨头”。此后,硬科技的概念逐渐在政策和学术界传播开来。简单来讲,硬科技通常指那些依靠深厚的科学技术基础,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创新难度的技术或产业。它们往往涉及复杂的工程技术、科研内容和工艺知识,对行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硬科技的特点包括高度的技术复杂性、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较高的技术壁垒。此外,硬科技还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色彩,它强调把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代表着技术硬、精神硬、志气硬和实力硬[2]。
最具代表性的硬科技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随着科技的进步,硬科技也在逐渐扩容,包括绿氢、核聚变、脑机接口、高温超导材料、卫星激光通信等都属于新的硬科技。从具体技术和产业来看,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多相同点或相似点,如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因此,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硬科技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交集,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更广,包含了绝大部分的硬科技,但同时还囊括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对经济社会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内容,更加强调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带动,最终落在需求层面[3]。硬科技更加强调技术和创新的“硬”核特征,最终落在供给层面,但某些需求市场较小的细分领域硬科技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一些硬核实验室技术尚未形成产业,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综上,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高技术壁垒,以创新驱动而非资源或低碳驱动,服务国民重大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近几年,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1年增加值15.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比重为3.4%,比2014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其中,芯片半导体、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光伏和风电、航空航天是增速最快的几大领域,同时,先进制造、新材料也呈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硬科技投资作为一级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赛道之一,投融资案例数、总投资金额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2022年,主流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硬科技类项目总投资超3100亿元,投资项目数量超过5000个,占比超75%。在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它们也呈现出明显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点,政府在产业扶持、项目投融资和招商引资过程中,还存在对产业规律认识不清、施策重点不准等问题[4]。基于上述界定,本文认为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五点规律。
(一)产业链条长,往往存在“卡脖子”环节
硬科技涉及的技术领域,如半导体、航空航天,通常需要高度复杂的技术和精密的工程工艺。这些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原型,再到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应用,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资源,也需要构建不同的产业链,诞生了多层次的供应链体系。尤其在产业化阶段,专业化分工和合作能够实现创新和成本的最优化方案,大多会形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上游产业链环节。
在这些产业链环节中,卡脖子的往往是关键设备、基础软件和关键材料,因为这些环节凝聚了产品研发、小试到批量生产的主要知识和经验,可以用“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形象地表示。如果要打通该领域产业链,抓住设备、材料和软件的“牛鼻子”才是关键[5]。
值得关注的是,梳理这些领域的产业链,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或投资者看清依托于产业链的创新链和价值链。以常见的芯片制造产业链为例,光刻机和离子注入设备占领了设备价值链的制高点,每一代创新都能够带来下游芯片制程的提高,最终反映到计算能力提高和功耗降低上来。
(二)受到技术、产业、政策、资本四个维度周期的叠加影响
技术周期可以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得到直观的展示,该曲线也被称为技术生命周期曲线或高德纳曲线,按照高德纳曲线理论,一个技术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成熟期五个阶段。在一个技术周期里,还存在渐变和突变的不同,这决定了技术从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快慢。
产业周期分析更加适用于具有周期性的行业,常见的包括新能源材料、部分高端装备和新材料,这些领域除了有技术壁垒高的特点,也有产业化后资本支出集中带来的产能周期性变化特点。随着周期性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业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波动,政策制定者千万不能被技术蒙蔽双眼,掉入周期的陷阱。
政策周期在近年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出台较多的支持政策和专项计划,尤其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这些政策大致可以分为财税支持和项目补贴两个方面,他们都具有完整的实施周期。此外,2019年设立的科创板造就了以半导体、创新药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的迅速发展;2023年成立的中央科技委员会,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政策的“政治势能”,针对硬科技的产业政策未来可期。
另外,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助推,而资本市场本身具有明显周期性,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对企业估值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宏观资金流动性带来的外在周期,对于各个投资领域具有共性;二是来自技术或产业本身热度带来的内在周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线的调研,才能准确掌握当下的技术和产业热度。
总之,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以上四个周期的多重叠加影响,分析单个产业发展规律时,需要考虑叠加后的结果,最终得出产业发展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从2016年补贴的政策周期开始,叠加2018—2022年三元聚合物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相继的技术突破和进步,呈现出一波超出一波的周期势头,近两年又面临产能周期的影响,行业景气度出现了一定的回落。
(三)技术壁垒极高,人才有稀缺性,知识需要积累,创新需要传播
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个性化特点就是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该种壁垒直观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大多数硬科技细分领域人才都具有稀缺性,有的领域甚至离不开最核心的一拨技术研发人才。二是知识。一些工艺难度高的领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知识积累,无论这种知识是积累在人或者公司层面,都是较难向外扩散的。目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复杂的工程技术依靠资金、项目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巨大的飞跃,但是硬科技领域,仅依靠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很难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突破,需要知识的积累、创新的扩散,这些最终体现为时间的积累。因此,硬科技产业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四)进口替代和新兴应用驱动并存
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需求的引导和拉动,有别于移动互联网等“软科技”常见的商业模式创新,硬科技的需求与技术密切相关。一类是“卡脖子”领域的需求,当原本不掌握的技术或产业化能力实现突破后,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进口替代市场,这是半导体行业这几年最大的创业动力。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该种驱动因素不是长久之计,随着部分领域自给率的快速提升,甚至出现了低端领域产能过剩的局面。进口替代应该时刻关注自给率最低、替代难度最大的环节。另一类是新技术带来的新需求、新体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激发了大量的消费需求,但主要集中在消费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上。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的是人类更为基础的需求层面,包括感官体验、行为模式、思考方式等,目的是颠覆性创造新的需求。如新一代显示技术、脑机接口、元宇宙、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等。只有真正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作需求的落脚点,才能诞生更好的硬科技。
(五)具有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外部性,同时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研发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研发成果能够运用到多个产业领域,而这些领域前期可能并没有参与该种研发的成本分摊。这种情况不利于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哺育相关技术,这正是国家资金、引导基金需要积极支持的领域[6]。
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投资方式得到较好的解决,尤其是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VC)机构,能够较好地哺育该类技术。这也正是硅谷较为成功的经验。目前,有数量较大的创业企业,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面临资金困境或经营困难的局面,但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结果,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不确定性带来的正常社会性成本,它们部分能够被成功的创业投资机构分摊[7]。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为了壮大相关产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更好地“因地制宜”,围绕产业特点施策。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以下四点。
第一,硬科技产业往往比传统产业具有更长的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时,既不可只针对看得见的下游加劲使力,造成结构性产能过剩,也不可面面俱到对所有产业链环节一视同仁。应该找准产业链中的“牛鼻子”,通过专项扶持、揭榜挂帅等形式,补链强链。同时,应该在政策制定者、投资基金、招商部门等各个领域,提升管理者和从业者的产业链研究能力,避免因为不熟悉硬科技产业链特点造成盲目支持。
第二,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政策制定要踏准技术周期,影响资本周期。政策支持可以在过热期、低谷期等不同阶段起到助推和降温的作用。针对市场应用不大,但影响国家安全的技术空白环节,需要政策倾斜,找准相关配套单位或企业,以专项形式重点扶持;针对进口替代驱动因素强的领域,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打通“募投管退”,以此为抓手支持相关天使、创业投资基金的进入,塑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长型企业。
第三,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尤其是技术壁垒极高、基础薄弱、应用领域广泛的环节,可以更大范围构建研发联盟,围绕产业链链主、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对基础工艺、新材料、基础软件进行持续性的财政投入。此外,要更加注重对创新的扩散,产学研联盟、创新中心或工程中心都是良好的创新传播者,要充分调动这些机构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帮助企业在“干中学”,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国资背景的链主企业也应该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内部信息外部化,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的精准性[4]。
第四,形成基于科学决策下的容错机制对扶持硬科技类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够为经济带来显著的增长,但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失败风险[5]。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还是直投基金,均已成为支撑硬科技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作为耐心资本的核心载体,国资背景投资基金亟待制度松绑,需通过健全风控体系、深化产业研判,在建立容错机制基础上提升硬科技投资效能。
参考文献:
[1]王颖,郭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3(15):74-75.
[2]贾敬敦,米磊,于磊.硬科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张弛,张彩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演进特征[J].学习与探索,2023(5):134-146.
[4]汪文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监管滞后[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22):75-77.
[5]王丹,郭佳丽,罗方愉.上海加大国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的难点和对策[J].科学发展,2022(5):22-29.
[6]张倩.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J].国有资产管理,2024(4):15-18.
[7]周秋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企业风险承担与企业创新[D].广州:广州大学,2022.
作者简介:冯卓,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