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福建日报》2024年11月26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4/11/26
海洋是福建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省社会发展全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福建考察时要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进行制度完善、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海洋空间开发规划与生态修复有待优化,海洋减污降碳成效有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数智技术应用有待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等。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两山”转化道路,要求我们重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根源性以及趋势性问题,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点,围绕提升监管效力、推进生态修复、坚持减污降碳、优化数字生态系统和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共同体等方面,在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加强综合治理,着力提高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以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提升监管效力,打好重点领域治理防御战
当前,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仍存在平衡问题,必须打好政策组合拳,严禁非法侵占保护区行为。一是进一步明确涉海行为的权限空间,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当前我省亟需完善的涉海权限包括海域确权和海上作业排污许可,根据科学的海洋资源评估标准,推进养殖捕捞的时间、规模及空间布局规划立法,水域滩涂养殖发证做到应发尽发。二是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优化跨地域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工作模式,健全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滩长制等分区管控体系和联动通道,构建渔民、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等多元参与的禁渔监管体系,细化监管末梢的权责体系。三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空间。在重点河口海岸优先扶持建设一批养殖尾水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循环示范利用等生态渔业基础项目,按照“建一处,护一处”的标准追踪滨海经营性建筑实况,以可持续性考量生态环境的增量资源,保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构建立体的生态经济系统。
◆推进生态修复,打好重点流域治理持久战
优良生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一场持久且艰巨的任务,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蓄养外生能量助力生态空间的重塑与再生。一是全面启动水质提升工程,适当拓宽生态保护边界。从生态空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出发,实施“流域-湿地-海域”一体化水质提升工程,重视河域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和河道水质之间的关联,实施以重点流域工业污染、城乡水污染治理、受损水体修复等为核心的全过程水质提升计划。二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立足福建重点流域生态特征,以多元督查模式定期开展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风险隐患排查等活动,按照“守、退、补”原则,加快处置保护区非法侵占的一切行为,以高标准净化重点河域、海域的“毛细血管”。三是集成河流修复治理与管理技术,打好碧水保卫战。借鉴我国重点流域健康恢复与治理经验,对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前列水平,细化河海岸线修复、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目标指标,持续升级优化生态修复技术与措施,全面提升水生态系统防治能力。
◆坚持减污降碳,打好重点海域治理攻坚战
运用好“引导—激励—约束”三重规制,加快形成海洋绿色经济行为,实现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一是开展河口海湾固体废物治理。持续推进岸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清理、管理常态化,先行升级沿海居民垃圾分类及处置程序,强化对固体垃圾直接污染的刚性约束,引导涉海生产生活行为逐渐完成“蓝色”转型。二是推进支撑服务经济政策优化。加强陆海统筹和产业联动,以海湾为试点单元,对沿岸农业、海水养殖等污染源设计“绿色生产”差别化补贴方案,阶梯式实施,通过构建绿色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渠道,激励居民与生产者主动参与的海域治理攻坚战。三是全面开展源头治理。加强对企业排污约束是切断污染源头重要一步,必须建立海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严守排污标准,根据“一季度一评测”连续达标六次的原则,有序减少负面清单。此外,还应细化企业生产全过程碳配额,逐渐将碳排放与企业所得税挂钩,对涉海产业无序扩张形成约束力。
◆优化数字生态系统,打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突围战
数字要素具有突破地理空间的天然优势,是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一是优化数字监控系统,实现精准治理。这要求首先优化海洋环境自监测网络布局,实现智慧海洋5G网络全覆盖,推行并升级卫星遥感和敏感检测等技术在海洋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中的应用系统模式;其次要加快打造5G无人船应急搜救、5G+AI船舶检测监管、仿真风险控制等多个典型数字应用场景,为提高海洋生态风险预警防控能力补齐基础性和关键性短板。二是构建生态环境联动监测系统,实现高效整治。搭建海洋信息应用中心,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云平台“海洋信息一张图”,汇聚相邻省份、流域、市等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通过开发公众应用模块,为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综合管控提供渠道与平台。三是推进生态海洋智慧化发展。要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与海上工程合作,率先开发数字海洋牧场、智慧船舶等示范项目,鼓励沿海企业将工厂、经营性建筑改造成智慧生态建筑,探索“人海和谐”的开发模式。
◆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共同体,打好蓝色海洋保卫战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构建海洋生态保护共同体为社会基础,通过增强全民海洋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蓝色海洋保卫战的全民战斗力。一是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宣教大格局。一方面,应优先在重点场域部署宣传工作,通过制定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宣教内容和手段,培育公众生态文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优化高校涉海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尽快推出分别适用于沿海企业、旅游从业者、渔民等群体的海洋生态教育手册,并将内容考核评级与取得相关从业资格相挂钩。二是创新海洋环境保护全民活动。推出“消灭泡沫”“拯救海洋生物”等一系列“碧海”行动,并鼓励组建“政府—企业—高校—居民”队伍参与相关省级竞赛,促进人才交流,同时为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增加关注流量。三是积极探索“海洋伙伴”合作模式。坚持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海洋生态问题,既要积极构建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还应通过主动承办海洋生态治理联席会议、海洋生态技术协会等活动赛事,主动搭建共治平台与相邻沿海省份形成友好“海洋伙伴”,逐渐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