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四个转型”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大众日报》2025年08月26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8/26
●核心观点:“四个转型”不仅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特征,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与路径选择。作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实践,山东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探索,为“四个转型”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检验提供了生动案例,展示了地方如何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将宏观理念转化为体制机制与模式路径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确立了绿色发展的价值指向与理论依据。在“双碳”目标引领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这“四个转型”不仅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特征,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与路径选择。作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实践,山东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探索,为“四个转型”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检验提供了生动案例,展示了地方如何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将宏观理念转化为体制机制与模式路径。
坚持全面转型
奠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基础
全面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这里的“全面”不仅强调覆盖的广度,更强调变革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涉及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制度机制和社会行为等各个层面的深刻调整。
从价值理念上看,全面转型要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导向,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实现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从发展方式上看,全面转型意味着必须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向以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为特征的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体系重构和城乡空间格局重塑。从制度机制上看,全面转型要求把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转型路径,构建以法治化、制度化手段为保障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坚持协同转型
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格局
协同转型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突出多重目标之间的统筹与均衡,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化解绿色转型中面临的张力与矛盾,为协同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论支撑。
从治理逻辑上看,协同转型要求构建中央与地方上下贯通的纵向衔接机制。中央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双碳”战略、能源转型路径与生态红线,地方层面则需结合区域禀赋与发展阶段探索差异化路径,从而在纵向制度链条上形成同向发力的整体效能。从政策逻辑上看,协同转型强调跨部门、跨产业、跨区域的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关系生态环境治理,还涉及能源供给、产业升级、交通转型、农业绿色化、金融支持等多领域协同,只有打破部门壁垒、避免政策冲突,才能形成“横向耦合”的制度合力。从社会逻辑上看,协同转型必须依托社会共治,既需要政府与企业主体的积极行动,也需要公众在消费选择、生活方式与社会监督中的广泛参与,使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与文化自觉。从国际逻辑上看,协同转型不仅关乎国内协调,也深刻嵌入全球气候治理的互动格局。通过碳市场建设等机制,中国不断提升制度供给能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从地方实践来看,山东在协同转型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体现了区域层面的系统探索。区域协同上,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跨省协作与流域共治,形成了母亲河保护与区域绿色产业联动的协同效应。产业协同上,山东注重统筹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青岛发展海洋经济,济南打造数字经济,潍坊推进现代农业,三者在协同发展中互为补充、合力共进。城乡协同上,通过城乡融合推动绿色要素“双向流动”,既让绿色技术和公共服务延伸至农村,又将生态资源和绿色产品输送到城市,推动城乡在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同频共振。上述探索生动表明,协同转型的本质在于系统整合与共建共享,唯有纵横结合、内外联动,才能真正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格局。
坚持创新转型
培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根本驱动。在绿色发展的逻辑中,创新不仅意味着科学技术的突破,还包括制度供给的优化、商业模式的变革和治理方式的革新。将创新置于核心位置,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在绿色轨道上实现跃升。
从理论逻辑看,创新转型至少涵盖四个层面。科技维度上,绿色技术是创新的关键支点,新能源开发、储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及绿色材料等,均对产业升级与能源革命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维度上,创新要求双向发力:一方面推动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建设绿色工厂;另一方面培育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新兴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制度维度上,创新体现为规则供给与机制设计的革新,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绿色金融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等,引导资源要素向绿色领域集聚,形成良性循环。社会维度上,创新转型意味着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节能产品等逐渐成为社会风尚,推动绿色发展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由此可见,创新转型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过程,更是产业重构、制度变革与社会共识的系统整合过程。
从实践逻辑看,山东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深刻认识到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打造高水平绿色科技平台,加快氢能、储能、海洋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济南的超算与量子信息研究已成为绿色科技高地。在产业创新方面,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淄博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蜕变成为典型样本。在制度创新方面,探索碳交易市场、绿色金融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将绿色理念嵌入市场运行,推动资本与资源双向赋能。在模式创新方面,注重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实践表明,唯有把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才能实现“换道超车”,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新局。
坚持安全转型
构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屏障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逻辑中,安全转型既是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也是战略定力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若缺乏安全保障,就可能因风险冲击而前功尽弃。安全转型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能源与生产安全,更涵盖生态安全、产业链安全、技术安全和社会治理安全。只有在安全框架内推进绿色发展,才能确保转型过程可持续、可承受、可实现。
从理论逻辑看,安全转型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在能源层面,安全转型要求构建多元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既要有序推进煤炭消费的减量替代,又要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持续,防止出现“弃风弃光”或能源短缺等风险;在生态层面,安全转型要求严守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把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在产业层面,安全转型需要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防止绿色产业过快集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技术层面,安全转型要求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防范“卡脖子”风险;在社会层面,安全转型还强调防范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就业、价格和民生风险,确保转型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安全导向不仅是绿色转型的保障条件,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从实践逻辑看,山东深刻把握安全转型的战略意义,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绿色发展的全过程。能源安全方面,在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多元互补”的能源格局,推动核能、风能、光伏、氢能协同发展,稳住能源安全底盘。生态安全方面,严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湿地修复、海洋环境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成守护生态屏障的制度合力。产业安全方面,依托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增强产业体系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社会安全方面,通过发展绿色就业、开展绿色技能培训,有效缓解转型中的就业结构性压力,确保社会民生稳定。实践表明,唯有在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坚持“四个转型”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绿色低碳高质量的战略遵循。山东深刻把握“四个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转型经验路径。无论是产业绿色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还是制度机制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山东都展现出厚实的实践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事实表明,唯有在系统思维的统摄下,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理顺“四个转型”的逻辑关系,才能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实践成果,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