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技术、问题和挑战

[《中国矿业》2025年第7期], 国研网 发布于 2025/9/1


铜尾矿作为铜矿选冶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逾亿吨且综合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其大规模堆存不仅侵占土地、引发地质灾害,还导致重金属迁移等环境风险。同时,尾矿中残留的铜等有价组分的利用率严重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为实现铜尾矿的资源化与无害化,系统分析了铜尾矿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现状、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当前主要资源化路径,主要分为四类:有价元素回收(Cu、S、Fe等金属提取)、大宗建材制备(免烧砖/蒸压砖、水泥掺合料、微晶玻璃等)、生态修复材料(土壤改良剂、复垦基质)及井下充填材料。近年来,相关技术取得显著进展:通过生物浸出-浮选联合工艺将铜回收率提升至85%以上;基于多固废协同活化机制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38MPa;多孔陶瓷材料孔隙率调控精度突破±5%;生态修复方面,胶凝固化技术使填充体强度≥2MPa。然而,铜尾矿深度利用面临三大瓶颈:①复杂组分(如氧化铝/二氧化硅)分离困难;②伴生有害元素(As/Cd/Pb)脱除效率低;③高值化产品开发不足。……

摘要:铜尾矿作为铜矿选冶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逾亿吨且综合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其大规模堆存不仅侵占土地、引发地质灾害,还导致重金属迁移等环境风险。同时,尾矿中残留的铜等有价组分的利用率严重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为实现铜尾矿的资源化与无害化,系统分析了铜尾矿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现状、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当前主要资源化路径,主要分为四类:有价元素回收(CuSFe等金属提取)、大宗建材制备(免烧砖/蒸压砖、水泥掺合料、微晶玻璃等)、生态修复材料(土壤改良剂、复垦基质)及井下充填材料。近年来,相关技术取得显著进展:通过生物浸出-浮选联合工艺将铜回收率提升至85%以上;基于多固废协同活化机制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达38MPa;多孔陶瓷材料孔隙率调控精度突破±5%;生态修复方面,胶凝固化技术使填充体强度≥2MPa。然而,铜尾矿深度利用面临三大瓶颈:复杂组分(如氧化铝/二氧化硅)分离困难;伴生有害元素(As/Cd/Pb)脱除效率低;高值化产品开发不足。未来需重点突破矿物解离-组分分离协同强化技术,开发固废基超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建材,构建井下充填-建材生产-稀贵金属提取多级利用模式。但需应对矿物赋存特性解析、浸出过程次生污染控制及政策标准缺失(如再生建材认证体系)等核心挑战,以实现环境效益与资源价值的协同优化,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铜尾矿,有价元素,建材,生态修复,充填材料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