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统领性综合法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报》2024年04月11日], 国研网 发布于 2024/4/11


《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获全票通过,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记者了解到,这部法规融入江苏创新做法,系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体系,特别是一系列制度、标准和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获全票通过,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至此,江苏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了具有统领性的综合法规。

记者了解到,这部法规融入江苏创新做法,系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体系,特别是一系列制度、标准和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废旧立新

“生态”内容大幅增加

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制定修订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等污染防治方面的单行法规。此前,江苏省于1993年制定《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后因与国家相继制定修改的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不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不相符,于2018年被废止。其后,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缺少一部统领性综合法规。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过的《条例》在名称上较被废止的《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增加了“生态”两个字。

据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个字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入新时代的鲜明标志,是江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江苏努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必然选择。

因此,“生态”内容在《条例》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专门设置了“生态保护修复”专章,建立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水生态监测、生态质量考核、生态状况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名录清单、生态保护修复标准规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经营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评估等系列制度体系,全链条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工作。

地方特色

系统完善制度体系

据介绍,《条例》也充分彰显了“江苏辨识度”。

例如,在监督管理方面,加强源头管控。要求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规定省和设区市政府应当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定期评估调整,并作为开发建设、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为经济发展建设“划边界、定框子、明要求”,从源头上防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规定要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进一步降低污染负荷;建立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内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禁止和限制行为,防止以修复之名行破坏之实。

在加强污染防治方面,鼓励和支持设区市、县级政府通过多元化方式投资配建供经营主体共享使用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此次立法建立完善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排污总量指标储备管理制度。

记者注意到,基于江苏服务保障重大优质项目落地的成功实践,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不足部分,可以通过排污权交易或从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中取得。

造假“双罚”

既罚机构也罚个人

近年来,江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多年获评优秀。成绩突出不代表没有问题,作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江苏庞大的经济总量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污染防治压力。

“污染防治攻坚还存在诸如生态环境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全省污水收集处置、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置、生态监测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较大等问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因此,《条例》对解决这些问题也作出了制度设计。

针对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问题,规定禁止环评、监测、运维、治理等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通过增加检查频次等手段,重点加强对被投诉举报较多、有不良记录机构的监管。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公开信用评价结果,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并严惩弄虚作假行为,实行“双罚”,既罚机构,又罚个人,综合运用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资质认定证书等处罚手段,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针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收集处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环境风险防控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针对生态环境应急能力不足问题,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园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处置等能力建设,保障环境应急工作正常开展;新设排污单位及时整改消除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义务,对未整改消除隐患的,给予相应的罚款处罚,压紧压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

此外,要求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编制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推动建立生态产品经营管理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为实现“双碳”目标,要求政府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天津科技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115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0961号